close

文/陳承揚

      本次大選對於臺灣而言寫下了許多民主的里程碑:第三次的政黨輪替、第一位臺灣女姓總統、第一次國會政黨輪替。「最後一哩路」所帶來的成果得來不易,但如同許多人所說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有很多,以下簡略提出筆著認為優先要觀察、思考的兩個重點。

壹、兩岸問題

      首先是關於中共的因應方式,先引用王丹在選前的針對選舉結果的假設三(僅引用符合選後政黨版圖現實的假設,對篇文章有興趣請點這裡):

如果大選的結果,是民進黨全面勝利,不僅贏得總統,而且也獲得國會過半的成果;尤其是,如果國民黨立委席次跌到40席以下,變成一個小黨。這樣的結果,對中共必將是一個沈重的打擊。這樣的打擊,可以用“絕望”來形容,因為他們也知道,國民黨如果選成這樣,很有可能,一二十年內都無法翻身,那麼,對於臺灣這一塊,中共除了放棄,恐怕實在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這樣的選舉結果,會有一個很直接的後續效應,那就是他們對台灣內部一些親中國的政商勢力──例如某媒體集團──的支持,就會大打折扣。這會導致這些政商媒體集團的瓦解,從而影響到整個臺灣政治經濟勢力結構的重大改變。簡單講,如果國民黨一敗塗地,中共一定會放棄對臺灣內部“第五縱隊”的支持。到那個時候,這些“臺灣皮,中國心”的媒體集團或者政商力量,恐怕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土崩瓦解。

      王丹認為如果照這個劇本發展,對於臺灣的親中集團會放棄,進而土崩瓦解,先不論這些集團會不會被掃進歷史的灰燼,至少透過這次的選舉我們可以在兩岸關係上注意兩件事:

一、本次選舉可視為臺灣人民對於兩岸議題的表態,周子瑜事件戳破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假象,雖然以前就有很多零星事件,例如張懸等等,但這次事件的特殊性讓議題直接昇華到投票選擇上。國台辦在今日的發言仍然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台獨[1],在這個口號對臺灣而言能已非唯一選項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在未來面對對岸的壓力?

       雖然短期內我方應該仍會以維持現狀作為回應兩岸關係的主要策略,但是臺灣人透過這次事件也應該要體會到,這件事情總有一天要做出一個選擇,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最好面對各種思想的準備[2],等到歷史的轉捩點來臨時將會措手不及。(歷史的轉捩點可以是內部共識的形成、中共內部壓力鍋的炸裂、美日對於亞洲政策的風向等等。)

二、中共是否會找新的代理人?假設真如王丹所言,舊的親中集團會分崩離析,那中共會放棄臺灣嗎?絕對不會,對於現在以民族主義維持自身統治正當性的中共來說,臺灣問題是一個很好轉移內政注意力的口袋名單。儘管民進黨對於統獨議題的立場是偏獨,但一方面因為這次選舉國民黨太往統的光譜移動,民進黨等於吸納了中間的光譜。二方面儘管蔡英文統合了民進黨的各方勢力,但當最後一哩路完成,黨內各派系會不會繼續維持這樣的平和態勢?民進黨在野時也有訪問大陸的行動,中共會不會在這之中尋找新的突破窗口?

      這裡的重點在於臺灣人能否分辨出中共的意圖,以及如何做出回應與選擇,會影響到中共未來對於臺灣的政策調整。民主國家的好處就在於人民能定期做出意志的表現。臺灣能不能持續對應中共的影響力,考驗著臺灣人的智慧。

貳、臺灣會更好嗎?

       儘管有很多人信心滿滿(也有人憂心忡忡),但筆著要斬釘截鐵的說:不會!(先別急者生氣,寫這一段的意圖就是希望最後會很狠打我臉)這裡要分兩個層次來探討,分表層上的政治態勢以及裏層的臺灣人思維問題,而這是互有相關的。

一、表層的政治態勢上,這次儘管蔡英文拿到了689萬票,但66%的投票率比歷屆要低,雖然有人云成熟的民主國家投票率本來就相對較低,但這次投票率低的原因在於有許多沈默的大眾未出來投票,雖然未能有統計,但不難想像這些不出來投票的人士可能藍方陣營佔了多數。這代表蔡英文儘管有多數民意支持,但一旦在施政上有任何問題,「忠誠的反對黨」們就會抓住機會反擊,或許對臺灣人民來說這些「忠誠的反對黨」以不被信任,但在國會殿堂中仍有他們可以發揮的舞台。

       再者,臺灣面對的問題的確非常艱難,並非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蔡英文挾帶者臺灣人民的希望上台,若施政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時,民進黨要如何應對?此次選舉很多人抱持者打倒國民黨、補刀的心情前往投票,選舉結果對他們而言是成功的,筆者理解這樣的想法,對很多人來說國民黨的爛是根深蒂固、有長遠歷史的。但是這對民主意義的深化不一定是件好事,2008年馬政府挾帶更高的人氣,八年後落到這副田地有多少人會相信?雖然民主政治的常態就是把不適任者換掉,但筆者不希望未來每次的政黨輪替,都是某一個陣營做到爛、被人民唾棄後,另一陣營吸收這樣的憤怒而上台。這種選出政權背後所隱含的意識是不健康的,這只是憤怒的產物,並不是良性競爭的結果。

       為什麼我會對這件事情擔憂?在臺北市有幾個立委選區因為有綠社盟的加入競爭,最後結果仍是國民黨的候選人當選,而有人認為綠社盟的參選是扯打倒國民黨後腿的。這樣的態度顯示出打倒國民黨是很多人的首要(唯一)目標,並未考量到民主政治是包容、多元的,且仍然顯示出陷入藍綠思維的困境。很多人會面臨到一個矛盾,就是,我們常常對民主有理想,反映在對政見的要求與候選人特質上,但一旦這個選舉結果與其首要目標(打倒國民黨)抵觸時,她就會批評這個「搗亂」的參選人空有理想沒有顧到現實。或許社民黨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種臉書同溫層的展現,但當他們努力改變政治,努力將理想轉化為現實時,去說他們不顧現實豈不是自相矛盾?當人們召喚理想,卻不相信理想會成為現實,豈不是比新鴛鴦蝴蝶夢還糟糕?比裝睡還慘!

      這一個矛盾的習題與接下來談的問題有關。

二、裏層的臺灣人思維問題

在解釋之前,先在心裡回答一個問題:,在OOO上台之後,臺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如果這一題你心中有答案,那再試試回答下一題








你/妳認為,在OOO上台之後,臺灣人會不會繼續販賣黑心食品?



      看出癥結點了嗎?我想說的是:臺灣的問題不在於誰上台就能改變,相對的,改變的契機在於反躬自省。臺灣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習慣把問題推給一個特定的標的(例如:馬英九、國民黨)。這個思維產生的負面後果是,我們會誤以為只要把誰換掉,臺灣就會變的更好,很多問題就會隨之解決。但是事情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就以黑心食品為例,這並不是法制、稽核、秒買秒退就可以解決的不是嗎?把遇到的問題劃定一個打擊的標的,將之除之而後快,背後的思維是不願反省自己。想想,為什麼臺灣人會賣黑心食品給自己人?(如果你心裡只想到頂新,那我要提醒你還有塑化劑、毒澱粉等等,義美曾經也犯過錯)為什麼有臺灣人會這樣做?我們不都是臺灣人嗎?我們是誰?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艱難,我們要完全認清自己,我們的缺點在哪裡,這是一個需要剖析自身及臺灣的漫長旅途。但臺灣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臺灣快完蛋了,但我們卻沒有那麼多時間」。如果有越多人認同我上面那句話,那可能還有機會挽救。筆者認為,這種觀念的改變至少要一個世代以上,但我很怕臺灣面臨的內憂外患問題,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觀念的改變。



      補充(為了預防有人拿統獨做為回應我的理由):或許有人會認為,只要臺灣獨立或統一就會解決許多問題,但這樣想法就和上面我的討論一樣,仍未認清重點。的確,臺灣獨立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擁有正常的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能力(統一也有類似的效果,因為我們變成一個中國了嘛),但我這樣說好了,臺灣的問題不是臺灣獨立或統一之後就會一筆勾銷,或許我們可以和其他國家簽訂經濟條約,或許我們可以當家作主(總統或是……特首可能不行),但問題還是一樣沒有改變,現實的食安、長照、年金仍然存在,一樣需要我們面對與解決。再講到統一,或許統一後中國會給予資金挹注之類來解決,但這種心態就是上述說的不認真面對問題心態,與中國統一只是想找人協助解決罷了。

      這不是不談統一或獨立,就筆者上面第壹點的態度而言,遲早要面對的事就不需要鴕鳥心態。重點在於剛好要談到統獨之時,就必須要先認清我們是誰的問題。要搞清楚先後順序,是談到我們是誰這個本質問題時,統獨問題自然會浮現、成為我們思考的其中一個點,並不是統獨問題先於我們是誰。討論統獨也可以很技術性,但討論我們是誰是很根源、本質的問題,是與我們的內在對話。



[2] 筆者認為統獨是一種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的選擇,筆者認為要認真對這議題深化討論必須瞭解統派理論與獨派理論,像是獨派還分華獨與台獨。如果不放下對於對方的偏見與恐懼,就無法好好做出最後的選擇。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