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雅瑩

    新聞媒體的「疲勞轟炸」一直是近幾年來閱聽人熱烈反應的焦點。它極端的單一化也間接造成了未經查證、造神現象、媒體切入角度失焦、造謠爭議等媒體亂象。蔣勳曾在〈聯合報〉專欄「品味最終是種選擇」一文中提到:「這個島嶼裡面有一種焦慮,有一種躁鬱,它幾乎是生病的狀況」「目前新聞台大量疲勞轟炸,重複播出同樣的新聞」。

媒體的疲勞轟炸

    去年的林書豪狂熱、今年年初鳳飛飛逝世、暑假的洪仲丘案,在加上最近的「九月政爭」,這幾項新聞無一不是每天不停的重複播報、大篇幅占據媒體版面,並且延燒至一個多月的新聞。其他重點報導,例如民眾飲食、油價上漲、敘利亞暴動等新聞卻隻字未提。不禁讓人想問:媒體的專業素養到哪去了?就連極少對外公開批評媒體的蔣勳也曾說:「再了不起的新聞大事,都不值得24小時一直重複地播,因為人會麻木」。

疲勞轟炸VS.造神現象、受訪者的困擾

    有許多媒體為了要迎合大眾口味,常將運動員、政治人物等「神化」來討好其支持者。例如去年的「林書豪狂熱」,媒體藉林書豪這起灰姑娘般的故事,不停的大肆報導,甚至不停在旁敲邊鼓,例如以「見證神蹟」來形容帶領尼克隊連勝7次的林書豪,還有創「Linsanity」等字來引發大家的討論,這些都是加以美化和過度包裝促使神格化的行為。

    再拿大家所熟悉的大聯盟投手王建民來說,當他從小聯盟被調回大聯盟球場時,台灣媒體以「王者再臨」、「克服低潮」等字眼大肆報導,並且包裝的像打不敗戰士。但比賽中因王建民打得不盡理想,台灣媒體就立馬改以「被打爆」等字眼謾罵王建民的球技。

    這種瘋狂式疲勞轟炸下的造神現象,總在選手輝煌過後,害得選手們在低潮期時還必須隱忍著充斥謾罵聲的輿論。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他們的人生還在繼續,現在的過失不代表未來不會悔改或成為更好的見證,而如今有好見證的,也不必然未來都不會再犯錯跌倒。這想必是媒體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吧!

LIn  wang  

疲勞轟炸VS.媒體失焦

    媒體失焦一直都是現今新聞媒體的盲點,事件常常報導到最後,都忘了寫這篇新聞的初衷是甚麼,有人甚至以「偶像劇」、「八點檔」等字眼來形容現今時常使人價值觀混亂的新聞媒體。

    拿今年暑假洪仲丘案為例,爆發初期,洪家、媒體、名嘴、爆料者等,大家挾帶著民氣,要軍方低頭、要總統管定這起事件。但事件衍生至最後,媒體開始大暴走,不停報導洪慈庸的體重、身高、經歷,以及調查軍方涉嫌者的過去,和生活隱私。導至這起事件不僅是「失焦」也跟著「失序」。

洪慈庸  

 

    知名導演吳念真也曾在臉書PO文:「台灣的電視台,從新聞節目到政論節目,都只有「一窩風」議題,讓人哭笑不得」在去年林書豪效應時,吳念真導演也表示:「當看到整整一小時的電視新聞只報一條新聞,當九點的「政論節目」和諸名嘴也開口說籃球說林書豪時...e04 lin teacher咧,我竟然笑出眼淚來了!」

    天下雜誌曾在〈媒體誤國〉一文中說到:「有太多的媒體,太少的記者」意及有太多的媒體,但是太少人再維持和堅持身為記者的理念。媒體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報導,並且做一個中立的守門人,但是現今有太多人為了利益、為了方便而去為違背身為記者的職責,因不停的抄襲他人之作,而導致同一份報導一再的出現,也害得人民無法選擇自己想要吸取的資訊。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