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雅瑩

    隨著台灣社會風氣逐漸的開放,「商業媒體」日漸成了社會的主流。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吳睿穎曾表示:「目前台灣媒體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白熱化時代,新聞搶第一、搶獨家、SNG車濫用,甚至不擇手段、不顧一切搶新聞」,這眾多的媒體亂象讓越來越多人對媒體的專業性以及準確性感到失望。

    雖然新聞媒體現今被冠上「置入性行銷」、「煽動輿論、媒體公審」、「扭曲原意」、「政媒結合」、「造神現象」、「缺乏客觀性」等眾多嚴重的指控,但是仍有許多學子想進傳播科系一探究竟。

    政大新聞系主任馮建三在《媒體突圍》一書的推薦序中提及:過去十年,傳播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不升反降,薪資相對減少,工作時數增加;傳媒用於編採與製作裨益人心的資訊及娛樂之空間,亦見萎縮。然而,也許出於這些背景因素,致而有更多的學子選取了記者做為研究對象。學子可能自忖,來日是否要投入這個工作?或者,他們在想,怎麼做才能為改變這個環境盡一份心力。

   「師傅引進門,個人在未來媒體領域裡的發展還得取決於兩種因素:一是個人的資質與機運;二是各人以外的傳媒環境。台灣傳媒環境出現光怪陸離的現象,遠比其它發展型國家來的荒唐。除了國家欠缺有笑與積極的傳播政策,造成了對於市場機制的誤解,表現為欠缺宏觀調節的政策工具,後果就是『記者等從業人員工作條件的不合理』,從而整體表現無法符合民主的要求。」

   「傳播教育的內涵,除了影音文字的編採寫作技藝,及相關機器的運用,還得強化俗稱『媒體素養』或者『媒體試讀』......從傳播法規,至聚有前瞻意義傳播政策;從消極的人應對,至積極的理解從業人員專業工會的組織問題;從耳聰目明的閱聽人養成,至聚被參與媒體變革之認知語能力」

    現今媒體的弊病就是常常反省別人,卻很少反省自己。若太顧及老闆的立場,就會變成老闆的工具;若太顧及評論者的感受,就很容易會失去監督以及批判的角色;若太過顧慮讀者的喜好,就容易落入媚俗。因此傳媒人要比一般人更懂得面對、承擔以及執著,領略在應對其間要如何智慧地隨遇而安,以及無為地挺身而出,誓守媒體人的專業以及責任。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