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承揚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做個聲明,關於徐生明一定有比我更熟悉他的人,算起來我沒有什麼資格寫這篇文章,我唯一和他的些許交集,算是他曾經短暫的擔任過第一金剛的總教練吧[1]。
徐生明總教練驟然逝世,對於和棒球有關聯的人來說絕對是一件令人震驚的消息,在昨天心情稍微平復後,腦中就開始回憶起我記憶中的徐生明。本來想寫一些關於徐生明的各項特殊的事件及經歷,像是他曾經在南韓化妝品隊打過球、台灣第一位擁有碩士學歷的總教練、兩聯盟執教合計715勝,為台灣職棒史上最多勝總教練(題外話:很抱歉第一金剛在徐總的執教生涯32場中只拿了7勝,勝率0.216)[2]。另外,他曾經因為拒絕配合組頭,而被襲擊刺傷臀部的事件;2003年亞錦賽帶領中華隊重返奧運,2004年帶領這支被譽為史上最強中華隊前進雅典奧運[3],卻未符合國人進入四強之期望以第五名作收。奧運期間因過度疲勞使抱病的身體惡化,同年進行換腎手術。徐總的一生何其精彩,今天各大報已將他的大事件做各式闡述,因此我想從不同的角度書寫關於我對徐生明的些許想法。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標題的兩個字詞我想可以大致勾勒出徐生明給大家的最初印象,從以前開始,徐生明就給人一種嚴格帶兵的印象,而今年接下義大犀牛兵符時他說自己已經改變很多,不會像以前一樣。這部分我認為只有認識他的教練球員才知道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身為球迷的我們只能從球場或訪問的一些蛛絲馬跡一窺徐總的內心世界[4]。另外一個形容詞是稱他為魔術師(Magic、咩居克),其實當年有這個稱呼是帶有一種貶意的,因為他執教時常會下達許多突如其來的戰術,而當戰術失敗就會被虧說把壘上跑者變不見了。
一個好的教練可能累積很多勝場數、很高的勝率、或是得到幾枚冠軍戒指,但要成為一個偉大的教練我認為在於他多瞭解棒球比賽的本質(一場比賽只有27個出局數可運用,要在裡面得到最多的分數、失最少的分,這和其他以時間或是比數作為比賽結束限制的球類運動有很大的不同),以及他多瞭解一位球員的生理及心理能力。簡而言之,棒球比賽的目的是勝利,然而教練要運用什麼手段來取勝就是一門偉大的藝術了,而且短期的盃賽與長期的職業運動又是不同的帶兵方式。這在在證明棒球是一門多麼複雜的運動競技的藝術展現。
最後一段才是我真正想要探討的主旨(會不會太晚?)無論從各種方面,徐生明絕對是台灣史上非常好的教練,他的經歷算是台灣職棒史上數一數二的。然而,究竟徐生明是不是一個偉大的教練?前面提到,一名偉大的教練要最瞭解他底下的每名球員,用最適當的手段取得勝利。好啦,重點來了,我們有多了解徐生明?這是我認為台灣棒球發展一項非常可惜的事情,徐生明生前留下的種種報導、訪問,可以讓我們了解、分析徐生明作為教練的特色是什麼嗎,他為何要在某一個情境下達某一個戰術?舉最近林正豐與林益全的例子來說[5],大家在討論這個調度到底是羞辱還是娛樂球迷或其他,然而,有人真正針對這個調度仔細詢問徐生明為什麼嗎?或許大家對於這樣有爭議的調度不敢深入詢問,然而以前的各種調度行為或是徐總的帶兵方法呢?有誰為此做深入的探討?徐生明總教練已逝,大家忙者在緬懷他的同時,我想提出這一點讓大家思考,我們對於這樣的棒球國寶到底從他們那邊得到了多少經驗出來?常有人批評我國棒球是殺豬公的方式,然而不把這些棒球耆老的經驗公諸於是讓大家討論、思索,又怎麼能從這些經驗中去蕪存菁,得到更進步的思想呢?本人逛過販賣日文書的書店(像是紀伊國屋)日本人的棒球相關書籍是非常豐富且分析仔細的,而且關於棒球前輩(王貞治、長嶋茂雄、落合博滿等等)討論或是他們自己寫的書籍也是非常多。透過這些書日本人可以瞭解這些前輩做為球員或教練時的種種想法,然而身為台灣球迷的我們呢?從何了解?
徐總留給我們的可能只剩下冷冰冰的文字及影像紀錄及無盡的懷念,希望未來我們能更重視關於棒球更深層的種種,小至比賽的戰術討論、大至一位球員或教練的經驗分享。進步,要從小事做起,再見了徐生明教練,討論至此我仍不知您是否偉大,但最少最少,您對於棒壇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