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承揚
會對這項議題有一些發想是因為我在上星期搭乘捷運時,看到了一對新住民母女,女孩可能才小學的年紀,在有限的里程中我稍稍觀察了他們,然後腦中開始浮現一些想法。在之前我知道新住民的子女人數在國中小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資訊以及我的想法。
根據教育部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 (101學年)的資料,我們可以對新移民子女在國中小的狀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隨國人生育率持續降低,近9年來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自93學年之284萬460人逐年遞減至101學年之221萬8,259人,其中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自4萬6,411人增為20萬3,346人,所占比率自1.63%上升至9.17%。以國小學生數觀察,93學年為188萬3,533人,至101學年減為137萬3,375 人,減幅為27.09%,惟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自4萬907人增為16萬1,821 人,比率亦2.17%上升至11.78%;另外,國中學生數9年來減11 萬2,043 人,而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則自5,504 人激增至4萬1,525人,比率則自0.58%上升為4.91%。
(表格來源: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101學年))
民國93年是我入國中的那一年,從表格可看到當時約略像我這樣年齡的國中生或比我小的國小生,是很難發現有新住民的子女存在與我們周遭的,我個人的經驗是我求學生涯中一個都沒有碰到。其他相關的資料也提供大家參考:
近8成9國中、小新移民子女之父或母主要分別來自越南、中國大陸及印尼。
4成3國中、小新移民子女集中於北部地區;其中國小占43.26%;國中占42.25%。
國中、小新移民子女之性別分布,男性占51.93%,女性占48.07%;受出生數下降影響,99 學年起國小新生人數開始逐年減少。
101學年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僅剩屏東縣春日、霧臺、瑪家鄉等3個山地鄉,以及金門縣的烏坵鄉尚未有國小新移民子女學生。
提供資料是希望大家對這樣的現象有一些數字上的概念,接下來我想要針對這樣的現象提出我的一些想法。目前有許多針對新住民及其子女的研究,主要可分為新住民本身與新住民的子女,而研究題目非常多元,舉凡適應問題、社區、政治參與、學習問題、教養問題等等,顯示有不少研究者或研究生是關注在此議題上。但我當時在捷運車廂上想到的是不同的問題,在不久前有這樣的新聞報導:17年後,25歲人口13.55%是新住民之子,這個標題下的非常簡潔有力,但新聞內容仍不是我想到的問題。我當時想到的是在未來這些新住民小朋友長大後會面臨到的是婚姻問題,17年後25歲的人口有超過十分之一是新住民之子,也就代表在未來的婚姻市場中,我們國家的年輕人將會面臨到比起現在更不同的選擇情境。我所擔心的是我們現在的小孩子,未來的社會新鮮人是如何看待這些新住民的子女?現在的學生階段會不會認為他們長的和一般小朋友不一樣而歧視他們,進而影響到在未來婚姻市場中他們會不會成為弱勢的群體?我們的國民願意正視有一群這樣的同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長、開枝、散葉嗎?
當然除了婚姻市場之外,就業或其他部分也可能碰到類似的問題,但我會先想到婚姻是因為我認為透過檢視婚姻這個面向可以直達我們的內心,一探我們的內心對這樣的狀況產生什麼反應及想法。我想與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可能不會碰到選擇新住民第二代做為婚姻伴侶的選擇,但我們是已經或即將邁入社會的新鮮人,17年後我們會是社會上的中堅,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了解、思考這樣的可能性存在。目前對新住民的研究中都沒有類似的討論(廢話!因為他們都還沒長大),事實上我也不知道現在小朋友對新住民的小朋友有什麼樣的看法。或許上面的想法只是我杞人憂天,我只是希望在未來我們不會因為這樣的情況造成紛擾或對立,這是一個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來檢視的可能性問題,而我盼望不會有成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