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雅瑩

    自從電視節目主持人陳文茜發表一篇《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之後,許多人開始「探討」新世代的年輕人到底是「自己對不起自己」、「國家對不起年輕人」,還是誰汙名化了誰,年輕人都應當省思自己的未來以及身處環境應當有的責任感。

天下雜誌  

 (上圖)大學生諮詢就業(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年輕成為職場原罪?

       對年輕世代來說,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被貼上「草莓族」、「水蜜桃族」的標籤。以及被認為這世代的年輕人都只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或者年輕人到國外打工工作就稱他們為「台勞」,這些標籤和刻板印象害得整個世代集團遭到汙名化。

       在第143期的《Cheers》雜誌指出,八年級生雖然講求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但他們也很願意熬夜加班。唯有周末假日的喘息時間不能被剝奪。對於工作,甚至有「超過七成願意至海外工作」。這些都指出八年級生並不像以往大部分人所認知的「懶散」或者是只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遠見雜誌也於2月19日發表一篇「拜託!不要再叫我們『台勞』了!」的文章。內容指出,「台勞」這個名詞是現今媒體看待出國打工、工作的年輕人的「主流角度」,所以不應該只以這麼一個角度就給現代的年輕人貼標籤。因為經由實際訪談去工作的年輕人發現,雖然有些人是為了能有多一點的薪水而出國,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為了磨練自己。此篇報導的作者彭漣漪不僅提出:「如果不出國工作,這群年輕人留在台灣能做甚麼?會做甚麼?」的犀利問題,還說明現今年輕人在台灣大環境的現實,目前無法給予他們更好的工作條件、工作機會,在面對「工作」以及未來路途上的抉擇,年輕一代的人會選擇往外尋找自己的路,也期待著別人稱羨自己在國外工作,甚至是一同詢問「走出去」的方法。

 

台媒對於現今年輕人的影響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2月22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專文,批台灣媒體濫用自由、煽情、媚俗,而且超爛、垃圾、把閱聽大眾變成僵屍。台灣的很多名嘴更是使用極端骯髒、下流的字句。文章的結論是:除非閱聽大眾的消費習慣改變,否則台灣下一代只得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疲勞轟炸」。

       近幾年來許多人都在談論著台灣媒體界的腐化,為利益失去正義?誇大不實?媒體壟斷?若媒體真的是國家的「第四權」,那就該中立的拿出所謂的「監督責任」,而不是繼續的製造更多的紛亂。從美國的雜誌專文報導可發現台灣的媒體已陷入毫無自覺的「新聞腦殘式輪迴」。

       反省台灣過去幾個月的新聞,全台灣只有三件事,一個是黃色小鴨爆炸,一個是混血兒吳憶樺坐捷運、吃餃子、與媒體記者親熱,最後一個則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圓仔今天做了哪些可愛的姿勢。再者,台媒對於很多社會議題很喜歡利用「咒罵法」,將事物在人們來得及檢驗前便為其貼上壞標籤,以年輕人就業的新聞為例,很多事情都不經查證,媒體就「咒罵法」式的宣傳現今台灣社會的就業率超低、工作很難找,抑或者是不停地去報導現在年輕人抗壓力有多低、出國當「台勞」有多悲慘、畢業最多只能拿22K,但又不去深入訪談現在的年輕人的想法以及出國打工、工作的年輕人等等,害得整個年輕族群,尤其是大學生對未來都充滿著惶恐,深怕自己一畢業就失業。

譯言網  

(上圖)畢業=失業(資料來源:譯言網)

 

       中華民國大專生涯發展協會的邱玉珠公關主任表示,現在的新聞媒體負面報導永遠比正面報導來得多,面對媒體不停地說現在大學生畢業最多只能拿22K,大學生應該要去了解、探索自己的不足,並且去充實自己的生活和經歷,而不是去看社會負面的評價、報導,讓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只有一片茫然以及22K。

科技新報  

(上圖)22k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年輕人應該對自己負責

       最近,〈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這篇文章引起了許多人對於新世代的反思,但筆者認為,與其去爭論到底是「年輕人對不起自己」、「國家對不起年輕人」、「媒體對不起年輕人」,年輕人倒不如去思考自己該如何對自己負責。

      在現在的世代裡出現媽寶、爹寶、草莓族、水蜜桃族、啃老族、月光族等新興名詞來形容現在的年輕人只會靠父母生活、抗壓力低、對自己又不負責任。面對這種種的嘲諷,有些年輕人也不會有所反省,反倒有所抱怨。

中國低碳往  

(上圖)草莓族 (資料來源:中國低碳網)

        筆者認為,大環境的變化難以捉摸,抱怨不會使得世界變得更美好。每個世代都有他們該去面對的、需要克服的、想要改變的問題。而如何生存?父母能教的、能給予的有限,學校老師能教育的也有所侷限,去到職場上,你打工的老闆更不會教你。而所謂真的有學到東西,應該是要將所學到的東西吸收並且累積帶進下一份工作,或者是可以幫你的履歷表加分的東西,而不是單純學到看清人情冷暖,因為那種東西,不管去那裡都會有人教你,你也都會學到「很多」,可是只有專業的技能才是增加你職場價值的籌碼。

         中華民國大專生涯發展協會的邱玉珠公關主任說:「一個人若基礎沒有建設好,怎麼可能一畢業就能拿到底薪很高的工作呢?」。網路知名作家「驚點語錄-冒牌生」於《今周刊》第896期也發表一篇〈22K的價值能委屈一陣子 絕不是一輩子〉,他表示「22K一直是個因人而異的議題,這是一個已存在的社會現象,你絕對沒必要拿它來局限自己的發展」

         然而,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公平,只有努力過了,得到資源後,才能用現有的資源,為自己爭取最公平的機會。所以與其在那邊浪費時間吵吵鬧鬧,埋怨世界不給你機會、現實有多麼的黑暗,不如把握時間華麗的轉身,為自己尋找一個更好的出路吧。

瑞士管家社區聯合服務網  

(上圖)十大你只能領22k的原因(資料來源:瑞士管家社區聯合服務網)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