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周政緯

        七八年級生的我們,是台灣幸福的一群。

 

 

       出生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七八年級生的我們,出生在追求自由、追求民主狂飆的年代,解嚴的實施,讓台灣邁向一個全新的民主國家,讓我們許多人一出生就享有父母親她們後期才想受到的民主空氣,然而,近年台灣發生的許多爭議事件,無論是「土地徵收」事件,如去年發生的士林王家事件,到近期受相當爭議的苗栗大埔事件;亦或是仍卡在立法院的「反媒體壟斷」案,或是前陣子引起許多討論的「白色1985公民運動」,都顯示著台灣即使標榜著「民主國家社會」卻仍不斷的發生爭議事件。

 

       若要談台灣民主的開端,或許就該從台灣的民主運動談起,在此,我暫且從所謂的黨外時代開始說起...。

IMAG2129  

 

       「黨外」,指的是國民政府1949年底遷往來台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然而,台灣經過19472月底大規模的民眾反抗政府之二二八事件之後,政治上形成一股凝重且詭譎死沉的氣氛,這場於台灣脫離殖民地之後所發生的大規模傷亡動亂,使當時台灣許多菁英遭受殺害,剩下的少數如驚弓之鳥,社會幾乎沒有人敢再談政治問題,更別說是形成民主運動。直到一九六○年代,雷震等人和當時台灣本土社會精英,透過地方選舉所凝結產生的「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灣的民主運動才又進入高潮。

IMAG2203   

 

     因當時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此戒嚴令的開始也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穩固統治的重要法律,並等同宣布台灣處於如戰爭般的緊急狀態。戒嚴的執行,不只剝奪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同時亦禁止組織政黨(於1987714日,總統蔣經國頒布總統令,宣告自同年715日凌晨零時起解除在台灣本島、澎湖與其它附屬島嶼所實施的戒嚴令,簡稱「解嚴」)。反對派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為名,推動台灣民主。

        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大概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所謂黨外活動為名的台灣民主活動便以零散方式進行,如1950年代的民選縣市長(如吳三連、高玉樹等)與台灣省議會的「五龍一鳳」。19798月,黨外人士創辦《美麗島雜誌》,由黃信介擔任發行人、社長為許信良、副社長是呂秀蓮及黃天福、總編輯為張俊宏。在同年底,便發生了「美麗島事件」。而當時美麗島事件的「主角」,也在往後台灣政壇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篇文章的起始是因為暑假至宜蘭的慈林紀念館去拜訪,慈林紀念館裡頭除了擁有台灣第一座完整記錄台灣本島各地所發生的「民主運動」之圖書館,創辦者林義雄盼望這一座圖書館的成立,不只可以幫助年輕人可以完整認識到台灣的歷史發展,更可以幫助到往後有意想撰寫相關研究論文的學生提供豐富資料。對於近兩年公民社會發生的大動盪,林義雄簡潔提到他對這些事情的想法:「民主,是需要不斷爭取的!現在公民所面對的困境是如何了解台灣目前在發生的事,而這些都不分藍綠更不分你我;當然,現在的年輕人不用像當初他們需要用到「激烈」的手段,也不會動不動被抓去「請喝茶」。

 

 IMAG2128  

 

     或許就如林義雄先生提到的,不是到手的東西就會變好,而是要持續不斷的改變和思考該怎麼讓它變得更好,否則一切只會在化為烏有。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