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承揚
對年輕一代的人而言,這幾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許是忙著回顧過往的青春歲月-我們的無名小站即將在年底關閉了。細數無名小站的興衰起落,一看也有近十年的歲月,陪著這一代的我們成長,而今無名小站完成了他的階段性任務,我們也必須繼續生活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繼續活者!
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十年過去,曾經的手機巨擘Nokia也不敵時代的洪流,以約合2100億台幣的價格被微軟收購,Nokia 3310曾經被大家稱為神機,但Nokia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卻再也無法攻占使用者的掌心。
這幾年來科技的進步如同嬰兒般一暝大一寸,在各式軟硬體上不對的推陳出新,並魚幫水水幫魚似的相互砥礪、成長,而舊的東西一旦在腳步上稍稍的放慢,轉眼間就再也跟不上科技與人心的速度,成為人們追憶的曾經。奇摩家族、MSN、Nokia、無名小站皆是如此。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來自於Nokia,但卻被日新月異的科技與變化多端的人性打敗。今天我不是要細數他們的種種輝煌與燦爛,不是探討他們衰敗的轉折及原因,也不是要矯情的追憶這些已逝去的流金歲月。我想,問一個問題作為今天討論的楔子:「假如下一個關閉的是臉書,那麼我們曾在臉書留下的種種過去應該要如何是好?」
現在的科技已經能讓我們對於記錄自己的生活這件事成為輕而易舉的事,尤其是在臉書與智慧型手機的結合後,臉書就像是我們生活的臉譜與日記,生活的大小事只要動動手指,便輕而易舉的在網路世界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比起幾年前我們可能在家族中追逐自己喜歡的事物,在MSN中與朋友聊天、交換各式各樣的訊息,在部落格中寫下一篇篇屬於自己的生活及心情,現在的便利及統合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這樣的便利卻隱藏一個極大的危機,一旦臉書消失,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只剩下腦海中的片段記憶,曾經在網路世界中累積的豐富生活,就會被一筆勾銷,連0與1都不是。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現代人是否已被科技牢牢制約?如果今天一個人在臉書消失一星期、甚至更久,那他所謂的「臉書好友」是否會發現的悄然離去?或許他只是沒有使用臉書,還是其實他真的消失不見了?在虛擬的世界裡,我們有能力做這種程度的辨別嗎?我們如果太長、太常注視由絢麗科技組成的花花世界,會不會失去做為人是科技的主人的主體性?還是說會失去人心的真正溫度,變成利用科技的便利所形成的一種「速食」關心,一句句噓寒問暖只存在於字句的表面,而少了內在的熱度;入口前香氣四溢,下肚後無益於己。
或許我們不會走到那麼得極端,因為我們生活的主戰場仍是現實的大千世界,然而虛擬生活已經漸漸與現實交錯之時,當人們利用科技的方便代替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交流,那他們也只是流者溫熱的血液,躲在冰冷的按鍵後,敲擊的他幻想出來的烏托邦。希望我們都是科技與自我的主宰,保持對真實世界及對人的熱情,我們用心,察覺人與人的真正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