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政緯

     十月,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更是大學生面臨人生重要選擇的分水嶺---準備畢業進職場還是繼續往上讀,相信此時多數的學生是徬徨的,因為下一步,似乎抉擇到它們的未來。然而,在抉擇的過程中,不免可以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出現偌大問題,進而產生人才競爭力下滑、高等學歷貶值,甚至使國內產業在茫茫高學歷人海中找尋不到可用之兵,更讓人搔首難懂。

1016607_10200677255066644_1674180930_n  

     自民國84年到96年,高等教育中的大專院校學生數由751,347人增加到1,296,558人,成長七成;學校數量則從60所增加到149所,增加了兩倍多。但可以從下表圖二(新生兒人數往下掉)發現,新生兒出生率的下降,學校卻沒有因此停止(圖三:大專院校數量變化),這樣高速擴充的高等教育,使大學的價值和意義遭到挑戰,甚至產生七分、十八分即上大學,代表了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現狀。而這樣的“高等教育”人才庫並未明顯在起薪有明顯提高,且造成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此現象證明教育促進階級流動的用意,正逐漸式微。此等高等教育擴張雖符合當時的世界潮流,但是否真能配合國家進步的需要,使青年人在接受這樣的教育之後,能在國內外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發展自我價值成為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是我們高度存疑的。高等教育在臺灣一向定位不明,在追求學術與發展產業之間沒有長遠的願景可以依循,在教育如火如荼擴張的過程中,青年似乎從未被明示放在國家未來栽培的重點。在未能提供學歷價值可對應發揮的良好環境下,使人民盲目地追求學歷,可謂現在臺灣高等教育的癥結。

CG3

 <圖二:新生人口數  圖片來源:有話好說>

0925_CG2_1995年以來大專校院數量變化

  <圖三 大專院校數量變化  圖片來源:有話好說>

     前陣子武子靖(曾經吳寶春的徒弟?)暨吳寶春在世界麵包大賽得到冠軍後,又在為台灣在麵包屆得到冠軍殊榮,然而,武子靖曾於2011年在第三屆法國世界麵包大賽(Mondial du Pain)中,就獲得甜麵包項目特別獎,然而,當時臺灣各界新聞媒體在恭賀名人吳寶春及他的徒弟武子靖師徒兩人先後在不同的大型比賽中得獎同時,武子靖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技職學生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但技職體系卻長期被忽視。此話一出,道出臺灣高等教育體系造成青年在就業上面臨極大困境的主因及矛盾,按理來說,國際上的慣例是技職體系投資遠比普通教育來得昂貴,例如在技職體系學校須購買機器和相關設備等,因此其教育經費及國家資源的投入往往為普通高中的兩倍以上。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國內的技職體系學校的經費補助卻遠不及一般大學,理由不一而足。再者,臺灣領導人對高等教育之定位不明,大學教育的氾濫,品質控管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國家對總體發展策略錯誤,導致國內近年來,失業率高居不下,青年人的失業率更是高於臺灣鄰近國家的23倍,如南韓等國家。

    另外,博士生畢業無法順利就業,到底是誰的責任?此問題應從兩個方面剖析:博士生數量的成長及博士生學歷的價值。據國科會統計,八十四年臺灣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有1,053人,至九十八年有3,705人,成長幅度竟達到251%,十年前後多了2652人,而總人數從1.6萬增加到3.4萬。十年前,各類型的大專技職院校一窩蜂地設立碩博士班,教育部當時更秉持提高人民知識水準與教育資源普及的目標,但當時並未訂定相關嚴格的員額控管,更未考量臺灣未來的產業轉型以及碩博士人才可能造成的供過於求現象。甚至,現今的政府於2011年由行政院國科會推出博士後產學合作「57K」方案,預計從2012年補助約200位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的就業方案。試問,頂著博士生光環,擁有一般人無法取得的專業知識,理應成為台灣各界炙手可熱的求取對象,為何淪落至需要政府幫忙找工作之地步?無論是22K亦或是57K的政策,都道出國家對人才培育失去方向,產業鏈結人才更是出現極大落差,五年五百億追求大學百大排名的政策,更是埋下近年來國內大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主因。國家領導者如何定位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牽動著臺灣的教育政策以外,更是影響國家整體的就業結構與施政方針。

f_445857_1 

<曾被郭台銘批評「浪費資源」的雞排博士生宋耿郎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回過頭來看,經濟成長雖重要但非唯一,國家更應兼顧社會正義和公平,以人民生活的幸福作為根本目的。正確的國家策略,應該揚棄以GDP成長為依歸的舊思維,數字變化的追求更應該停止,在擘劃經濟與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應以建構高就業與高附加價值的生產性社會為核心,透過勞動政策提升產業發展基礎,達成「創造就業、安全勞動」達到勞資雙贏的的目標,保障人民生活和社會公平,並遏止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兩極對立。

    過去以低工資、低成本、犧牲環境品質加上高工時、責任制的勞動,換取經濟成長的產業政策,政府必須調整轉型。臺灣應該以知識創新為根本,做未來國際競爭的本錢,大學教育更應該要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走向全方位、多元的創新,加強學以致用與產業連結,科技的研發與技術的提升,更應該透過國家資源多方的挹注與培養,讓各個領域之長才都能在未來就業市場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技職科大教師不應該以SSCI論文數量做為評鑑標準,而應該要帶領其學生往更實際的研發或是創新路途邁進,且應該鼓勵其技職科大教師有機會能再度回到本科之業界做進一步的進修,甚至前往國外臨摹學習的可能性,將產業最新之技術或是想法在教學及課堂與學生做交流分享,讓在校的學生能不斷的國際及潮流接軌,增加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競爭力。而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地位,無論是上游或中下游,都必須加強及維持產業的競爭力,對於我國的夕陽產業,政府也應當負起最大責任,帶領業者積極轉型,無論是資金的幫忙,還是技術的轉移,都不是單方面倚靠產業便可完成,更不可以放任心態來面對「傳統產業」的困境,如何運用知識經濟亦或是高科技的幫忙轉型,讓傳統產業可以擁有的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