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承揚

      書中可以探討的面向很多,而我的問題是:自由貿易真的存在嗎

     這本2006年出版,由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所著的書藉由隨著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來探討從製造、生產到銷售等面向的貿易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即是我們所熟知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經濟學者,對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絕對是相當瞭解的,但事實上全球化這個概念一直到現在仍然爭論不休,隨者書中的脈絡可以發現,政治在其中無處不入,全球化不單單只是經濟問題。在重商主義的時代,各國都設下許多貿易障礙來確保本國生產的利益,雖然到了亞當斯密及李嘉圖的時代開始提倡自由貿易的概念,但各國真正開始注重自由貿易的規則訂定也是到20世紀中葉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開始,到現今WTO及各國簽訂的雙邊或多面貿易協定,自由貿易成為各國所追求的目標。

5  

     因此照理說,自由貿易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中應該已經是具有一定規模及完成度的貿易基礎,各國之間追求更優惠的貿易利益、更少的貿易壁壘已成為重要的國家利益及政策目標。21世紀已成為競相簽署各式FTA及貿易協定的自由時代,因此自由貿易似乎的確存在於全球經濟之間。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卻得到一個很諷刺的相反答案:自由貿易的確存在,但真正、純粹的自由貿易只存在於沒有任何「政治」干預的貿易物品或場域之間。自由貿易一般被理解為是指國與國之間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因此各國會盡量達成免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例如進口配額);勞工及資金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避免訂定保護本國企業,產品及生產要素等的法律、政策等等。因此就這樣看來全球各國的確在往自由貿易的目標一步步邁進,藉由各項貿易協定達到自由貿易的最終目標。

     因此在書中T恤的生產,從原料到製造到銷售,無不呈現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各種角力,作者很忠實的呈現這一世紀來單一生產要素(例如:棉花)如何在全球同國家有不同的優勢及劣勢,但為何美國可以在其中稱霸的原因;而另一個生產要素(人力)無論是在美國或中國都成為其經濟發展重要的因素,但兩國在人力在T恤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與棉花相同:因為他們皆避開市場。另外從全球貿易的視野來看,具有優勢的一方利用政治力量在市場上佔盡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大旗,打一場不公平的競爭。但在書本最後談論二手衣市場時,卻呈現經濟理論中真正的自由貿易:沒有任何關稅壁壘、貿易障礙、資訊透明且毫無政治力量干涉其中,只是單純的個人與市場力量交互其中。

      這本書呈現了自由貿易一項虛偽卻又赤裸的事實:用政治力達成的自由貿易不是真正的自由貿易,只有讓個人與市場力量決定的貿易才具有真正自由的特徵。因為一方面政治的力量的介入會使得貿易雙方產生不公平的優勢方與劣勢方,而這種優勢及劣勢不是市場自然產生的,像是棉花市場中的美國、紡織人力市場的中國、全球成衣貿易的種種配額及管制等,都是因為有政治力介入而使某一方可以成為其中的贏家。而另一方面,鑑於上述的不公平現象,因此在自由貿易的原則下各國亦提出各種降低貿易障礙的方法及協定,再次藉由政治力量,經由各種談判、交換與妥協,來達成降低或弭平各種貿易障礙。因此我們發現,自由貿易中的不公平往往因為政治的介入造成,也就是政治創造了貿易的不平等條件,爾後再藉由政治力介入來形成貿易公平化的條約。在這樣的過程中因著政治力占優勢的一方早已藉由政治得到許多利益,後來的貿易協定看似在雙方之間達成公平,但事實上優勢方可能早已佔盡好處,就像是已經吃完肉之後再和你說:來吧,我們來平分這塊骨頭!

        對台灣而言,無論基於政治或經濟的理由,我們極力爭取在國際及區域經濟中可以取得更自由的貿易協定,前陣子在峇里島進行「促進貿易協議」成為WTO成立以來首次完成的全球性貿易改革,對台灣而言無非是一項利多。但就上文的邏輯而言,台灣在自由貿易上的阻礙更是比文章所述還來的多及複雜,在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面向上,台灣都必須思考自身在其中的角色。我們是一個小國,曾經在世界市場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在面對產業轉型的當下,必須於現在的貿易市場中找出自身的優勢,殺出重圍。既然國際間建構了自由貿易的規則,我們得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玩家。

8344560-3258157  

 

圖片來源聯合報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