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周雅瑩

    隨著時代的改變,台灣有許多的傳統文化逐漸的式微,但在台灣這個多元的社會體系中,也隨著西洋文化逐漸的深入本土文化,節慶變得更多采多姿。而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西洋文化,在現今的社會,因為網路的發達,以及不斷地改良與創新,導致節慶過於商業化、數位化,導致有許多節慶變得越來越淡化,甚至是傳統節慶的意義也逐漸的消失。

    以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來說,「冬至」被古人稱作「一年之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但是台灣現今有許多的傳統農業都已轉型為休閒農業或者是精緻農業,再加上西洋文化逐漸地深入本土文化的影響,導致與西洋聖誕節如此接近的冬至,不再像過往如此的備受重視。

1512796_783169151698518_1429511338_n  1526480_607792285937049_2819509_n  3091190120071224092228984_014_640  

 

←冬至的薑母鴨、湯圓、聖誕節

 

    再者,以網路的發達帶給文化的衝擊來說,中國傳統拜拜要拿香、擲筊、燒金錢,但都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網路的進步,導致有許多的上班族,抑或是忙碌的人,會選擇下載網路的APP,直接在網路上進行拜拜、擲筊與燒紙錢。

龍山寺APP  

 

(上圖)龍山寺網路APP

 

    最後,以節慶過於商業化帶給傳統文化意義上的衝突來說,現在的節慶,商人太過於把「節日商品化」。不是說運用節日創造商機這個做法不對,但是過度的包裝節日商品,會導致這些商品變成了節慶中的主角,而節慶的意義卻淪為形式。例如西洋復活節的意義在於認識耶穌基督復活所帶給人們的希望,但是商人們卻是絞盡腦汁的把焦點轉移再漂亮復活彩蛋的商品裡。這些傳統節日變成商品或被用作商人牟利用途時,就會變得以「利潤」及「可計算性」為主導,着重包裝和品牌,讓節日變成商人牟利的工具。

 

    然而根據北京新浪網的報導,今年的聖誕節香港出現了「今年,我們不過聖誕節」的風氣。在這個充滿節日氣氛(有些香港人表示:商業氣氛)的日子,有許多人表示「玩膩了」!他們厭倦了商場大量出現的聖誕裝飾盤點、各大品牌聖誕打折盤點、狂歡派對等等,所以有許多人選擇「尊重傳統:教徒過節安靜而隨意」抑或是「遠離煩囂:在離島靜度兩天假期」。這足以顯示,已經有人意識到了節日意義的式微,以及各種衝擊所帶給節日的影響。

聖誕節禮物給基督徒提供了一個變得不同的機會  

 

(上圖)基督徒在感恩節購物(資料來源:基督日報)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