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承揚

        前幾天,海燕颱風肆虐菲律賓,造成重大的災害傷亡及損失,各國基於人道救援的立場紛紛捐贈金錢及人力、物資等救助,但我們卻陷入了捐贈是否大小眼的論辯之中。

圖片來源:http://udn.com/NEWS/WORLD/WOR1/8292139.shtml

(圖為菲國中部東薩馬省基萬鎮外海維克多島十一日的空照圖)

事實上,這問題直接挑起了我們對於菲律賓的敏感神經,首先我們先看看金額,在聯合報的一篇社論提到:

        我政府捐款廿萬美元,比起北京僅捐出十萬美元而被指為「不大方」或許稍勝一籌,但這能算慷慨嗎?二○一一年日本的海嘯,我國政府和民間一共捐出了六十八億台幣,約二點五億美元;兩者差距,是千倍之遙。再看,○八年的大陸汶川地震,我政府捐款廿億台幣,民間捐款五十億;今年的雅安地震,全台捐款近十七億台幣;就連當年南亞海嘯,台灣也捐助了四億多台幣。

二十萬美元(約六百萬台幣)比起上述的金額的確是有一段差距,但實際上我國除捐贈金錢外,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給予協助。在這裡我不討論到底我國是否在捐贈上是否大小眼,我想討論的是:為何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救援差距是大小眼?

無論每個人對於捐與不捐的理由為何,我們會意識到好像有大小眼的救援差距是因為我們認知到菲律賓與日本、中國不同。在情感上,我們對日本一向是比較親近,在民間或政府皆是如此;而對中國,在其發生天災時我們似乎暫時擱置意識形態的爭議,將中國視為同民族的群體看待。但對於菲律賓,我們是怎樣看待他們?實質的政治問題上,我們常認為菲律賓政府是貪污腐敗,且在廣大興事件上更增加我們對菲律賓的負面印象。但另一方面,在台灣有多少菲律賓的外勞在此工作,情感上我們把菲律賓人當作什麼樣的角色看待?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在有意無意中歧視了東南亞的人民?是不是因為意識到菲律賓人和我們有不同、或是關係不緊密等原因,所以我們發現這樣的援助是大小眼的展現。

        在情感上我們很難排除這種親疏遠近的概念,就像對不同朋友我們的應對有會隨之不同,認識到這樣的差異並不可恥,要我們在情感上做出違心的行為更是困難。每個人都有權利做出不同的選擇,意識到作為的差異是邁向尊重的第一步,用不著批評別人的做法,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就好,問心無愧而已。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