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政緯

     於本月12日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長達十年的伊朗核問題之談判在由「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包括美國、俄國、英國、法國及中國大陸)和德國組成的「五常加一」無法在上週末的日內瓦會談中和伊朗達成核子協議,主要癥結點卻是位於阿拉克(Arak)的重水反應爐,也是伊朗製造核武的第二種方法,法國外長指稱此次會談中並沒有談到阿拉克的重水反應爐運轉後的結果,簽署協議將使伊朗得以繼續進行在阿拉克的重水反應爐興建工作,屆時將可生產用來製造核彈的鈽。根據外媒披露,此次日內瓦會談失敗,最大的反對者在於法國,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是會議中首位宣布「協議未達成」的西方代表,伊朗外交官員私下透露,法國因不滿會議由美國以及伊朗主導,希望藉由阻止協議獲得更多決策權。另一方面,西方各國政府和以色列評估,2014年底或2015年該重水廠將可開始運轉。法國資深官員表示:「根據我們的估算,一旦阿拉克重水廠正式運轉,伊朗每年可生產一顆核彈。」對此,伊朗外交部部長札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批評西方勢力是造成伊朗核子談判沒有結果的主因,同時駁斥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認為「協議未果是由於伊朗無法接受」的說法,指出伊朗的核子計畫只用於和平目的,札里夫特別點名法國,因法國極力阻止美國放寬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以及阻撓協議通過。相關消息指出協議內容可能關乎伊朗以凍結大型核子開發計畫,來換取西方勢力以及聯合國的逐步解除制裁。

 20100628  

<圖片來源:新華社>

     然而,早在1014日華爾街日報便曾報導指道,美國歐巴馬政府正在考慮解決伊朗核僵局的可能方案,其中包括允許伊朗保留鈾濃縮相關設施,但美國在區域內的盟友堅持不能讓伊朗保留任何設施,以免伊朗生產可能用於軍事用途的濃縮鈾或武器級鈽。另一方面,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向美國表示應該對伊朗採取更加嚴厲的制裁。納坦雅胡於930日在白宮會晤美國總統歐巴馬時說道,在伊朗完全取消核子計畫之前,西方國家不應輕易撤回經濟壓力的制裁以及對伊朗核設施使用武力的威脅等手段。

 

     在冷戰時代,美蘇是當時世界上兩大集團的領導者,美對蘇核武戰略,在艾森豪總統時代將核子武器視為非常規的炸彈,認為「美國將用其本身所選擇的工具,並在所選擇的地點,對抗任何地方所發生的侵略」。但是,蘇聯於六0年代末核武發展族已與美國匹敵,迫使美國調整其自身戰略,也就是後來所稱的互相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因為核子武器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戰爭的型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再也不認為可以輕易擊敗對方。再者,因為核子武器的威力足以將國家和世界帶向毀滅的地步。戰爭的思維和戰略就必須作出調整,也就是:都向敵對的國家保證有使用核子武器以擊潰對方的決心來嚇阻對方可能使用核子武器的可能。xinsrc_5121006250832703222414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於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獎者之一的國際原子能總署,成立目的是在防止核技術軍事化,發展核武,尤其在近年受到伊拉克、北韓和伊朗核武計畫威脅下,該組織成為阻止核武擴散的主要防線(資料來源:台灣法律網楊永明教授)。其實,美國最原先想將核子武器研發計畫握入自己手中,但經歷冷戰時期的兩極核武對抗,陸續的許多國家紛紛進行核子試爆,分別為1952年的英國、1960年的法國、1964年的中共,1974年的印度,加上巴基斯坦也在1998年進行核子試爆,使得目前事實(確實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達七國之多。另外,以色列則是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知為擁有核子武器,當然還有一個長久以來受爭議,在國際間被視為"搗蛋者"的北韓。如此情況下,在美國積極的提案與推動下,聯合國於1957年成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作為監督核能技術與原料,尤其不得用於軍事研究與核武發展目的

100404368  

<圖片來源:中國評論網>  

    但是,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使美國及蘇聯瀕臨引發核子戰爭的邊緣。此危機促成國際社會在1968年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 ,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均已批准NPT條約,目前僅剩古巴,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與台灣尚未加入。NPT主要的目的是防止核子武器擴散到更多的國家,同時也確保和平使用的核能科技能夠在國際規範下被各國公平且正確的應用NPT當時的目的是希望凍結擁有核武國家的數目,因此除了五個核武國家外,其他皆是非核武國家,確保世界不會再一次面臨到毀滅的危機中。

 

 

 

arrow
arrow

    項脊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